
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设有糖尿病逆转门诊。
邵阳日报记者 唐颖 摄
每日服药如吃饭,十指针眼密布……这曾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难以言说的痛。如今,随着一批创新药物与智能监测设备在邵阳落地应用,曾经的“苦不堪言”正被“轻松便捷”取代,患者治疗幸福感与生活自由度显著提升。
防治结合:
迈向“高质量生存”
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本身并非最可怕的威胁,其引发的各类并发症才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实现“高质量带病生存”,重在预防与早期干预。市中心医院东院内分泌科主任周斌提醒,患者应当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警惕并发症的早期信号:足部麻木、刺痛可能提示糖尿病足;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需警惕视网膜病变;活动后胸闷、心悸可能预示心血管问题;泡沫尿增多、夜尿频繁或是肾脏异常信号;手脚对称性麻木则可能与神经病变有关。一旦出现这些信号,务必尽快就医,把握治疗黄金期。
在规范治疗方面,周斌建议,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调整方案,配合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实现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全面达标,从源头控制并发症风险。定期筛查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建议无并发症患者每6个月至1年进行一次系统筛查,已有并发症者每3至6个月复查一次,这样才能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当前,科技赋能正在重塑邵阳地区的糖尿病管理图景。周斌充满信心地表示:“长效药物与智能监测的协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人性化、更高效的健康管理工具。我们将继续推进新技术、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帮助更多患者拥有高质量生活。”
创新治疗:
从“繁琐”到“轻松”的转变
在市中心医院东院,糖尿病治疗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记者从院方获悉,该院已引进多种创新降糖方案,为患者带来全新治疗体验。以两周服用一次的考格列汀为例,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每日服药模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
而在注射治疗方面,一周一次的超长效胰岛素(依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洛塞那肽、替尔泊肽等)不仅大幅减少注射频次,还能更平稳地控制血糖,部分药物更兼具心血管保护与体重管理等多重益处。
这些长效、超长效方案,极大地简化了治疗方案,将患者从繁琐的用药负担中解放出来,治疗依从性大幅提高。更令人期待的是,每月一次甚至更长间隔的降糖药物也正在研发进程中,糖尿病管理正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智能监测:
实现精准管理新突破
血糖监测曾是糖尿病患者的又一大痛点。以往每日多次的指尖采血,让患者手指布满针眼。如今,智能监测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全新体验。
周斌以临床实例说明:“我们接诊的一位老年患者,过去因每日多次指尖采血而抗拒监测。现在使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仪后,既能获得连续、全面的血糖数据,又避免了反复扎针的痛苦。”这种如纽扣般大小的设备,贴于皮肤即可连续使用14至15天,每5秒自动测量一次血糖,数据实时同步至手机App,帮助患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自我管理。
创新药物与智能监测的协同应用,共同构建起糖尿病管理的“智慧方案”,大幅降低治疗对日常生活的干扰,帮助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生活品质与个人尊严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