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关前走一遭,她把日子过“甜”了

邵阳日报2025/11/14 09:33:53 分享到

        “要不是2018年那次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我说不定早瘫在床上了。”11月12日,55岁的肖女士收起刚刚注射完的胰岛素,语气里带着后怕。

        早在2013年,肖女士就感觉到身体有些异常,但她没当回事,“能吃能喝,就是晚上去厕所的次数多了些,哪像生病?”她把莫名的口渴、频繁起夜都归结为“天热”“年纪大了”,将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当成了“生活小插曲”。直到2018年的一天,她突然昏迷在家,被家人紧急送医时,一纸诊断书上赫然写着  “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医生拿着报告,语气凝重:“再晚半小时,人可能就没了!”

        在ICU的7天里,肖女士意识模糊中总听见医生和家人说“并发症”“器官损伤”。等她醒来,医生的一席话敲响警钟,“现在救回来了,但再不管不顾,失明、截肢都可能找上门!”从此,她彻底摒弃侥幸心理,把“控糖”二字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晨6时30分,肖女士的闹钟准时响起,她顺手拿起枕边的血糖仪,轻戳指尖、采血、等待,3  秒后屏幕显示“6.3mmol/L”,她满意地记下数值——这是她从ICU出来后,坚持了7年的“晨起第一课”。简单洗漱、吃完早餐后,她通常会下田干活。街坊邻居都说,丝毫看不出她是在鬼门关闯过的糖尿病人。

        “以前顿顿离不开白米饭,现在经常用杂粮饭替代,用小碗盛,刚好是自己一个拳头的量。”  肖女士的厨房里,贴着一张泛黄的“饮食清单”,那是她刚出院时,医生手把手教她写的:主食换杂粮,多吃绿叶菜,蛋白质选瘦肉和鸡蛋,每天盐不超过5克。她从不在外吃油炸食品,买食品时必看配料表,就连水果也只选苹果、柚子等低糖品种,放在两餐之间吃……这些习惯,都是她用ICU的7天感悟换来的。

        每天午饭后,是她的用药时间,降糖药和温水摆放在固定的小盘子里,从不会漏服或错服。睡前半小时,她会翻看手机里的“血糖记录册”,把每次测量的血糖值一一录入,去医院复查时拿给医生看。

        “别把糖尿病当‘小事’,更别把它当‘绝症’。听医生的话,把健康习惯融进每一天,日子照样甜!”肖女士经常和“糖友”们分享的经验,是她用5年无知和7天抢救换来的教训,也成了不少“糖友”的打气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