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架金桥 汇智聚才促发展

——邵阳市科协服务高质量发展纪实

邵阳日报2025/11/17 09:14:04 分享到

        科技创新大潮奔涌,发展动能强劲澎湃。五年来,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以“筑体系、聚人才、促发展”为主线,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全面激发组织活力,为邵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市科协积极构建科技人才服务新机制,推动建立市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院士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小荷人才”专项计划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奖励28名市级“小荷”人才,推荐14名青年科技人才获湖南省芙蓉计划支持,黄名勇创新团队荣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湖南省一等奖,王杰荣获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推动“纺熔非织造布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项目”等27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用实际行动诠释“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深刻内涵,在服务现代化新邵阳建设中贡献了坚实的科协力量。

        ●筑体系:构建产业创新“前沿阵地”

        面对新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市科协主动应变,秉持“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到哪里,科协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理念,推动组织体系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夯实创新基础。

        机制创新激发组织活力。2022年,市科协深化改革,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建立挂职制度,遴选科研院所、高校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来会全职挂职;完善兼职副主席责任分工,使其在服务学会、基层和产业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健全班子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结对”服务机制;优化内设机构,更名组建科技创新部,重启科技咨询中心,推进企业科协联合会实体化运作,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服务产业与企业科技创新。

        优化学会布局精准嵌入产业链。市级学会是科协体系的重要力量。市科协紧扣本地七大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系统优化学会布局,推动市农学会、林学会、药学会等传统学会焕发新活力,在服务隆回金银花、北塔区蔬果、中药材种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指导成立市针灸学会、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等与地方特色产业紧密关联的新型学会。特别是推动创建18家国家级“科技小院”,探索出“科技小院+产业集群”的有效模式,促进了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人才赋能。通过连续三年开展“学会能力提升”行动,并联合相关部门在全省市州层面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科技社团管理的意见》,推动28个市级学会实现了从“量的覆盖”到“质的提升”的转变。

        平台建设汇聚创新合力。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等协同创新平台是汇聚智力资源的关键载体。五年来,市科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每年联合市科技局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申报认定工作,并对新认定工作站给予相应支持。这些平台在推动邵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成效显著:李国杰院士加盟邵阳学院,助力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邹学校院士团队助力湖南军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从小微企业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印遇龙院士团队与宝东农牧、盛世丰花等公司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王赤、于登云院士情系桑梓,捐赠科普设施,支持家乡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据统计,五年来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协同创新平台24个。市科协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指导市企业科协联合会承接邵阳经开区科协工作,助力院士专家产业园,统筹引入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等10余家创新平台集中入驻,构建起“科协引导、学会参与、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汇人才:打造创新发展“智力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市科协始终将团结、引领、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核心任务,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筑巢引凤,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精心改造建成近200平方米的“邵阳市科技工作者之家”,着力打造“邵阳市科技工作者沙龙”品牌活动,每季度设定主题,融学术交流、企业考察、联谊互动于一体,已成功举办12期,有效增强了科技工作者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各学会也积极发挥作用,如市心理学会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调研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专项激励,培育青年科技才俊。2022年,市科协联合多部门在全省市州层面率先启动“小荷人才”专项计划,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项目资助,极大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新热情。该计划获得了上级部门和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在科协扶持下,万脉医疗公司刘哲从普通科技工作者成长为团队带头人,其研发产品成为邵阳唯一入选省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品种;邵阳学院周晓洁博士荣获多项专利和省级科技奖励;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团结引领广大会员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部省级以上奖项31项。

        优化服务,广纳天下贤能。建立健全市领导结对联系服务院士常态化机制,持续优化多学科“院士专家邵阳行”活动。协助整理出版《邵阳院士》系列科学读本,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关心支持邵阳发展的院士专家感受到尊重与温暖。五年来,累计走访慰问院士专家206人次,承办“宝庆院士讲坛”4期。

        ●促发展:激活经济增长“核心引擎”

        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创新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市科协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全力破解从“纸面”到“地面”、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瓶颈制约。

        精准对接,破解企业技术需求。市科协高度重视企业科协建设,将其作为对接市场需求的桥梁。近年来,会领导带队深入12个县市区300余家制造业企业调研,梳理技术需求,精心编辑“企业技术需求包”,组织企业赴中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开展点对点对接,成功促成20余家企业与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获得彭寿院士团队为邵阳特种玻璃产业把脉问诊;陈凯先院士两次来邵指导大健康产业发展;助力校地合作,推动地方企业与多所高校开展紧密合作,与湖南大学达成产学研横向合作项目23个。

        高效服务,赋能区域产业发展。积极对接谢道昕、柏连阳、孙传清等院士专家,持续深化“种业振兴”,促成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新邵建立低镉水稻试验基地,省农科院在武冈、绥宁建立种业基地;聘请刘仲华院士担任市茶叶产业发展顾问,大力发展茶旅融合;推动瞿金平院士团队加盟,促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分中心落户新邵;推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与邵阳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品牌活动,搭建合作连心桥梁。“院士专家邵阳行”、“宝庆院士讲坛”、高水平科技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近两年邀请80余位院士专家来邵考察指导。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市科协成功申报30个中国农技协助力脱贫县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推动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共建等项目落地。

        金融活水,滋养创新沃土。积极拓展科技金融服务,协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邵阳分行为湖南众德新材料、湖南玉新药业等16家企业提供2.29亿元授信,协调中国农业银行邵阳分行为市农技协88家会员单位提供10亿元授信,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金融动力。

        五年来,市科协以“组织建在链上、服务落在实处、人才聚在一线”的系统实践,有效打通了成果转化关键堵点,探索出了一条依托自身优势、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展望未来,市科协将继续深化“会链融合”,优化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完善科技人才“引育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邵阳新篇章贡献更大的科协力量。